最近有个朋友小林跟我吐槽:"投了三个月简历,猎头要么已读不回,要么甩来一句'暂时没有合适岗位',我这履历也不差啊,难道现在猎头都这么高冷了?"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跳槽时,连续被五个猎头放鸽子的抓狂经历——约好的视频面试临时取消,推荐职位突然说"岗位冻结",最离谱的是有个猎头把我的简历发错给了竞争对手公司。
其实猎头的"忽冷忽热"藏着行业潜规则。某次和从业八年的资深猎头喝酒,他趁着三分醉意倒苦水:"你们总说我们势利,可甲方爸爸给岗位预算时,30岁以上的候选人自动降级成B类资源。"这话听着扎心,却揭开了残酷真相:在猎头眼中,你的价值取决于岗位紧急度和人才稀缺度的乘积。就像去年元宇宙火爆时,Unity工程师的简历能在猎头系统里自动触发红色警报,而今年新能源车企缩编,就算你手握十年电池研发经验,可能连AI初筛都过不了。
更现实的是,你的简历可能在"黄金七秒"里就输了。很多猎头自曝看简历像刷短视频——学历栏扫到非985直接划走,工作经历里没有爆款项目直接跳过。有个猎头朋友给我看过他的"简历淘汰笔记":用"抗压能力强"这类空话的扣20分,把公司茶水间改造写成"跨部门协作案例"的扣50分。他们真正想看到的是像"带领5人团队三个月将转化率提升37%"这样的硬核数据。
最让人意难平的是人才库的"冷藏机制"。某互联网大厂HR私下透露,他们的猎头管理系统有个隐藏功能——连续三次推荐未入职的候选人会自动打入"冷冻库",这时候就算你主动联系猎头,对方系统里弹出的可能是刺眼的红字警示:"该人选重复推荐风险高"。就像我那个在广告行业做到总监的老同学,因为两次终面时薪资没谈拢,现在猎头接到他的电话都条件反射性胃疼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猎头的"冷漠"反而成了职场人的清醒剂。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姑娘另辟蹊径,趁着TikTok Shop爆火期,直接带着GMV增长300%的案例截图轰炸猎头朋友圈,结果三天内收到七个面试邀约。这让我想起某猎头大佬在行业峰会上的金句:"当你觉得被整个世界抛弃时,很可能只是没站在风口坐标系里。"
所以别把猎头的已读不回当成人身攻击。在这个算法比人更懂匹配效率的时代,与其纠结微信对话框里的绿色进度条,不如打开招聘网站后台,看看自己的简历关键词有没有跟上"钙钛矿电池"或"AIGC提示词工程师"这些新物种。毕竟,猎头不是职业救世主,他们只是人才市场里的信号放大器,而你要做的,是让自己成为那个无法被过滤的强烈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