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初人力

招聘翻车实录:你按JD招的"满分候选人",为什么总在试用期现原形?

太初人才 10

猎头公司

当我对着电脑屏幕第18次修改招聘JD时,突然想起上个月刚离职的算法工程师小王。他简历上赫然写着"精通TensorFlow",入职后却连基本的模型调优都搞不定。这样的翻车现场,在我十年的HR生涯里早已见怪不怪——就像在淘宝买网红爆款衣服,卖家秀和买家秀永远隔着银河系。


一、JD的先天缺陷:用静态文字框定动态需求

每个招聘经理都经历过这种荒诞时刻:需求方拍着桌子说"就要BAT背景的",结果招来的腾讯P8根本适应不了创业公司的野路子。去年我们给某新零售项目招CTO,JD里写着"十年以上管理经验",结果入职的微软老炮儿连小程序开发的基本逻辑都搞不懂。

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根源,在于我们总在用二维文字描述四维人才。就像用X光片判断人的颜值,看似科学实则荒谬。我见过最离谱的JD要求"精通JAVA、Python、Go三种语言",结果面试时才发现部门真正需要的,是能用Excel VBA快速搭建临时数据看板的能力。


二、潜规则丛生:需求方自己都说不清的"人才画像"

市场总监Linda上周找我哭诉:"明明按你们JD招的985硕士,怎么连抖音热点都追不上?"细问才知,她真正想要的是能混迹夜店圈抓亚文化趋势的野生操盘手,这种需求怎么可能写在JD里?

这种集体无意识的"潜需求"正在摧毁招聘效率。技术部门说要"熟悉微服务架构",其实暗指能忍受凌晨三点被夺命连环call;行政主管强调"Office熟练",潜台词是能帮老板孩子做双语PPT。就像婚恋市场里写着"阳光开朗"的女生,真实诉求可能是"能接受周末陪我看中超"。


三、破局之道:从"按图索骥"到"量体裁衣"

在字节跳动时我学到个狠招:给每个岗位设计"生存模拟器"。比如招用户运营,就让候选人当场编辑三条不同风格的短视频文案;招产品经理,直接甩给他三封用户投诉信限时处理。某次招海外BD,我甚至要求候选人在星巴克用蹩脚英语搭讪外国游客——这比任何"英语六级"的证书都管用。

更反常识的是,我越来越喜欢找"错配"人才。给游戏公司招过前殡葬业策划,他设计的阴间营销方案让DAU暴涨300%;给教育机构挖来脱口秀编剧,结果人家设计的知识付费IP比名师课程还卖座。有时候,人才就像乐高零件,放错盒子比放在"正确"位置更有价值。


四、黑暗森林法则:招聘的本质是风险管理

最近跟投资人朋友学到个黑话:用"反脆弱性"思维招人。不要追求完美匹配JD的六边形战士,而要寻找能在混沌中野蛮生长的"不规则多边形"。就像亚马逊面试必问的"你最近读的非专业书籍是什么",看似无关的问题往往能钓出真正的宝藏候选人。

我办公桌上摆着个青铜错金兽尊,提醒自己人才匹配本就是"将错就错"的艺术。上周破格录用的那个二本毕业生,用爬虫抓取竞品直播间数据的方法,比MIT博士的算法模型更简单粗暴有效。你看,招聘市场的黑暗森林里,有时候野路子的生存智慧比标准答案更珍贵。